中国农业设备网 - 农业设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市场热点 | 国内综合 | 国际综合 | 价格行情 | 市场分析 | 企业动态 | 休闲农业 | 农业会展 | 技术专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聊城农民“大老王”二十年 为圆一个蔬菜梦(图)
U.biz | 商业搜索

聊城农民“大老王”二十年 为圆一个蔬菜梦(图)

信息来源:chinaagro.com   时间: 2012-07-03  浏览次数:174

  1992年7月15日,寿光市蔬菜协会的技术人才、37岁的王华臻,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梁水镇聘为大棚蔬菜技术员。

  寿光的蔬菜产业发展很早,在王华臻的家乡孙家镇边线王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种大棚蔬菜了。来聊城时,王华臻家里还有两个黄瓜大棚。为了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王华臻报名参加了蔬菜培训班,最后经过笔试、面试,拿到了蔬菜技术员证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持证菜农之一。

  而当时的聊城,蔬菜产业基本还是空白。王华臻的到来,就像是给长时间干涸的土地下了一场及时雨,育苗、建棚、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菜农们都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不仅在东昌府区,聊城的其他县市听说来了蔬菜专家,都争相请他去帮忙筹建蔬菜基地,指导蔬菜管理,王华臻整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茌平、冠县、莘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作为梁水镇蔬菜技术员的王华臻,主要心思还是想着如何尽快把镇里的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万事开头难,白手起家并不容易,当时梁水镇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差,群众对种菜的认知度低,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蔬菜的经济效益。王华臻挨村挨户了解情况,最后决定在前李村、蒿庄村、杨庄村等筹建五六个棚,作为示范点,然后再逐步推广。

  “那时村里都没有公路,刚来时又赶上雨季,每次到村里去都是穿着雨靴,打着雨伞,踏着泥泞的土路步行,走一趟就是一身水一身泥。”王华臻不怕条件艰苦,让他感到棘手的是,梁水镇的盐碱地多,群众对大棚蔬菜不了解,都不愿把好地拿来种菜,刚开始的几个棚全建在了盐碱地上,他担心蔬菜收成不好。王华臻思虑再三,给聊城市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力陈“一亩菜十亩粮”的经济效益,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在全市推广蔬菜种植,并且让群众在最好的耕地上建蔬菜大棚,以提高蔬菜的经济效益。后来,市领导到梁水镇进行调研,对蔬菜产业进行了重点规划布局,局面才慢慢打开。

  “为了打响大棚蔬菜第一炮,当时真是拼了命。”王华臻介绍说,因为天公不作美,刚开始差点让他这个“外来的和尚”把“蔬菜经”念砸了。1992年秋,他说服几个农民建起了五六个拱棚,之后便开始育苗,准备种反季节蔬菜。王华臻现在依然记得十分清楚,那年腊月十五,镇上派车把他送回家。可到家没几天,聊城这边就下起了雪。这可把王华臻急坏了,刚育的黄瓜苗是嫁接苗,如果因为这场雪给冻死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将全部付之东流,心急火燎的他马上坐上公共汽车赶回了聊城,一下车就跑到育苗棚查看情况,采取防护措施。因为条件所限,当时是在小拱棚里育苗,为了保持一定的温度,除在棚外多盖麦秸外,他让农民在小拱棚里点上蜡烛,再定时放上一壶开水,以免这些金贵的瓜苗被冻死。妥善处置好瓜苗后,王华臻再次踏上回家的路时,已经是大年二十九。

  蔬菜产业受气候条件影响大,考验一个接着一个:1993年11月11日,聊城迎来罕见的低温,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17度,因为及时采取了防冻措施,菜农没有受什么损失;1994年夏,绵绵的小雨一直下了47天,棚里棚外汪洋一片。这场雨可忙坏了王华臻,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蔬菜长势很差,有的已经变黄枯死,他就挨个棚检查,针对不同的“病情”开出不同的“处方”,这一忙就是三个多月没回家。“当时真没时间想家,心思全在大棚里。”王华臻说。

  传统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王华臻深知天气对蔬菜的影响,从来聊城的第一年起,他就对每一天的天气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一直记到2003年。哪天阴,哪天晴,哪天有雾,哪天下雨刮风,包括几点开始、几点结束,王华臻的记录本上写得十分清楚。

  从1995年起,梁水镇的蔬菜产业开始进入正常轨道,小拱棚、大拱棚、冬暖式大棚如雨后春笋般越建越多。棚多了,王华臻走的路也多了。1944年,镇上为他配了一辆“专车”——济南轻骑的K90摩托车。从此,骑着摩托车走村进棚的王华臻成了梁水镇乡间小路上的一景。因为他身高一米八五,高大威武,被菜农们亲切地称为“大老王”。

  如今,梁水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也出了不少蔬菜专业村:在王华臻当年建起第一个蔬菜大棚的前李村,现在户均一个棚,蔬菜棚有120多个;蔬菜专业村蒿庄村700多人,蔬菜面积700多亩,人均一亩。经过王华臻多年的指导,大部分菜农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蔬菜管理技术,每亩蔬菜收益平均在3万元以上,全镇蔬菜收入达2亿多元。

  “聊城的百姓待人很热情,对人实诚,让我这个外乡人感觉很温暖。”每当谈起对聊城的印象,王华臻总是这样评价说。在这里他也交了好多朋友,每年过完春节从老家回来后,镇上村里的朋友都排着队请他到家中做客,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平时,菜农们也总是主动找他拉家常,给他送新鲜蔬菜吃,这都让他感动,他说聊城人已经把他当作一家人了,而他也把聊城当作了第二故乡。

  20年,脸上的皱纹,两鬓斑白的头发,不再挺直的腰板……大老王从中年步入了老年;20年,摩托车跑了十几万公里,里程表坏了,轮胎磨平了,年近六旬的大老王依然骑着它在各个蔬菜大棚之间来回穿梭。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梦想:“整个聊城市所有蔬菜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示范基地统一育苗,统一模式管理,提高蔬菜品质,打造聊城蔬菜名牌,让每一亩土地上长出的都是放心菜,这样蔬菜产业才能真正再上一层楼。”

  大老王的话语里,依然是那份对蔬菜的痴迷……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业设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