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春分”将至,农谚讲“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当前全国已由南向北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保持春耕生产进展顺利,农业高质量发展稳健起步。
一是夏粮生产基础较好。冬小麦面积稳中略减,苗情长势总体正常、好于上年。冬季气温总体平稳,立春后光温水匹配较好,加之各地早抓早管,苗情进一步转化升级。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小麦返青一二类苗比例86.6%,比越冬前提高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
二是农资供应充足。各地早谋划、早动手,搞好农资供应和农机准备,为春耕生产提供保障。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春耕生产玉米、水稻、大豆种子供应量在70亿斤左右,能够满足生产用种需求;化肥总体供应充足。预计春耕期间全国投入各类农机具2200万台(套)以上,目前已检修完成,正陆续投入春耕生产。
三是春耕备播工作扎实。农业农村部积极协商财政部,提前预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深松整地等项目资金,支持地方开展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各地迅速行动,提早部署,扎实推进春耕生产。冬小麦主产区及早组织专家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落实关键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东北地区及早准备春整地和清雪扣棚。南方早稻产区适时开展水稻育秧。
四是种植结构呈现调优势头。各地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积极推动生态绿色种植,种植结构呈现“四优”态势。品种结构优化,水稻、小麦、玉米面积基本稳定,大豆、油料、蔬菜等作物面积增加;区域结构优化,“镰刀弯”地区继续巩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生态脆弱地区积极调减高耗水和易感病作物;品质结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稻谷、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等面积增加;产业结构优化,粮食作物订单生产面积增加,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实现提质增效、融合增效。
五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积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全程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试点,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开展整建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带动全县域绿色发展。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3000万亩,加快节水农业发展,开展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促进生产生态系统循环衔接。
今年春耕生产仍面临一些困难
各地反映和专家分析,今年春耕生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
一是田间管理难度大。今年小麦苗情长势不均衡,华北麦区去年秋播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局部土壤表层缺墒,春季受旱冻叠加风险大;黄淮部分麦区长势偏旺,遭遇“倒春寒”的风险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去年12月以来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部分排水不畅田块发生渍害。此外,专家预计今年粮食作物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
二是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大。据气象部门预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19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中等偏差,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春旱、低温阴雨和洪涝等灾害,特别是东北地区去年冬季以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局部土壤缺墒,抗旱保春播任务繁重。
国家将大力推进春耕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不懈稳住粮食生产,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环环紧扣推进春耕生产,牢牢掌握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主动权。具体有以下举措:
一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按照“促控结合、因苗施策”的路径,因苗因墒落实好田管措施。北方冬麦区重点落实好镇压划锄、合理运筹肥水,南方地区重点落实好清沟理墒、因苗施肥,转化弱苗,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奠定夏粮丰收基础。
二是搞好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春耕生产一线,开展指导服务,对主产区、重灾区和病虫重发区,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方式,推动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抓住春播这一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指导农民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点是调整优化“镰刀弯”玉米非优势区作物结构,调减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井灌稻种植,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支持东北地区扩种春大豆,黄淮海地区扩种夏大豆和夏花生。
四是狠抓防灾减灾。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重点防范春旱、“倒春寒”、渍害等灾害,及早做好各项物资和技术准备,落实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的防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实现虫口夺粮。同时,狠抓农资市场监管,保障供应,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