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人民政府县长 高苗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吴堡县委、县政府按照“因地制宜、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三品一化”工程,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受人才、技术、资金、立地条件等因素制约,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是吴堡土地面积小,仅有420平方公里,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炮”生动地展示了地貌特征,农业用地支离破碎。年平均降水量444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频繁,春旱严重,农业产业效益较差,加之土地流转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格局。
二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农民多数在60岁以上,可用劳力严重不足。
三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面对这些困难,要实现吴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解决好“方向”的问题
吴堡的立地条件决定了走大规模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应该因地制宜走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推广绿色循环经济体系,转变生产模式,将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结合,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立“畜-沼-园”生态循环模式,走绿色、有机发展道路,实现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三品一化”工程为抓手,吴堡县紧紧抓住16万亩红枣这个农业之根,坚定不移实施红枣低产低效改造,加强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红枣质量。
积极推广花椒、桑树、山地苹果、核桃等适生优生农作物。积极发展吴堡手工空心挂面这项富民产业,进一步规范生产流程、标准、品牌管理,以手工挂面基地为承载,辐射带动更多农民投入到挂面生产当中。积极发展以生猪、羊子、蛋(肉)鸡为主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发展“一枣主导、多点开花”的特色农业产业。
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产业化经营、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发展壮大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积极打造特色休闲农业,以“一湾水、一碗面、一座石城、一口温泉、一个渡口”等特色资源为切入点,加快创建沿黄生态经济示范县,切实将一二三产融合起来,不断提高休闲农业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解决好“人”的问题
农业发展根本在人,面对目前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和农技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如何有效解决,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
完善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积极推广农村中心社区“六个一”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农民群众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条件,从而愿意留在农村。
加大基层农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构筑合理的老中青梯次人才结构。积极“走出去”,搭建农口部门与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平台,培养好基层骨干人才,同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基层优秀农技人才进行科研,让农技人才带着课题开展研究,让他们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积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实训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解决好“地”的问题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
坚持“平等、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鼓励农民采用转包、出租、联营、入股等方式实现流转,予以一定补贴和奖励,激活现有的农村土地市场。
结合新一轮土地承包政策落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坚决制止撂荒耕地行为,恢复撂荒地生产。
贯彻落实中省市精神,对全县农村旧宅基地实施复耕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切实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做到制度健全、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解决好“钱”的问题
坚持业主和农户自主投入为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企业和能人大户投资农业产业领域,按照“谁出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能人大户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坚持以国家投资为导向。建全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体制,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不断增长。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工、商、运、建、服等行业进入农业领域进行投资;加大信贷对农业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