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中专、种地34年、来自丽水,年龄51岁。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的种地生涯中却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16岁耕地5亩,如今51岁耕地1800亩
厉定伟身处浙江丽水莲都,在他获得“高产、多种”等优质评价前,他所能耕种的土地仅有五亩地,和普通人一样忙碌于稻田之中,唯一有所区别的是闲暇时间他并不休息,而是埋头在知识的海洋里。
“种田是一门学问”带着这样的思想他深入了解种子技术,虽然理论知识薄弱,但他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五亩地也成了他的“试验田”,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对稻种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小半个世纪,因此他靠自己摸索出的经验非常宝贵,袁隆平团队也就此与他进行过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超级水稻的种植方式。
据厉定伟介绍,碧湖区域下雨次数较多、雨水过于充足,这直接决定了低地势区域不适合种植瓜果类农作物,种水稻收益最大。
考虑到水稻收益问题,他琢磨出了时下最热门的耕种模式——鸭田共生,生态种植法最初形态并不成熟,于是他又试验了养蟹、养鱼等种种模式,最终根据地势地貌的不同为每一个生物与水稻的结合写下了优势和缺陷,这一试验为附近及其听闻的农民朋友增收轻松超过1万元,广受当地农民好评。
有钱有经验有名望,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厉定伟带头做起了农民合作社,和其他引领者不同,他探索的并非是商业领域合作,而是做起了农业科技力量的先行者,比如无人喷洒机、旋耕机、稻谷烘干机器......高效便捷的服务以及科技力量的展现,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科技对于农业的意义,从心底接受了改变。
“如果不是万定伟带头,先不说我能不能买得起的问题,打心底我也是不愿冒这么大风险。”有农民如是说,科技的力量固然好,但缺乏引路人、风险承担者,让他们冒着家庭破碎的风险去买机器,任谁也不愿意。
万定伟用高收益和便捷回馈给农民,而当地人也把信任托付给他,时至今日合作社成员扩展到586人,耕种面积多达1800亩地,成为一个传说。
二、评定为高级职称教授
有知识、有成就的万定伟并未满足,他将毕生所学无条件转化为书面知识,诸如《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这类论文均出自他的手笔,虽然学历只有中专,但为了方便更多农业子弟能看得懂,在论文中所采用的话语皆为专业词汇,方便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其实这是第三次评定才选上,前两次就是因为论文不行。”万定伟的学识和经验早已经配得上这个头衔,但想“正规化”、“系统化”还需要知识的沉淀,对于他个人而言这也是学无止境的一种考验,他并未将失败放在心上。
通过了解万定伟的经历,我们应当意识到农民虽然缺乏系统化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地经验是我们难以想象和评估的,因此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时应当尽可量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