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设备网 - 农业设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市场热点 | 国内综合 | 国际综合 | 价格行情 | 市场分析 | 企业动态 | 休闲农业 | 农业会展 | 技术专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消费警示 > 老百姓身边的黑科技之“食”——科技+农业让田野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W.biz | 商业搜索

老百姓身边的黑科技之“食”——科技+农业让田野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信息来源:chinaagro.com   时间: 2023-05-07  浏览次数:8

立夏时节,在京郊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黄瓜顶花带刺,西红柿泛着红晕笑脸相迎,地垄里的樱桃萝卜也拱出地面等待采摘。成片的玉米在微风中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丰收的赞歌。从改良土壤到播种、灌溉,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名优蔬菜专家曹华50多年始终亲力亲为,做好品质把控,引导农民用科学的方法种植蔬菜提质增效。他带头恢复多个老北京口味蔬菜、推广迷你蔬菜,只为留住老百姓舌尖上的“乡愁”。

恢复老北京传统蔬菜

唤醒记忆中的老味道

入口即化的核桃纹白菜、味香浓郁的五色韭、瓤沙“苹果青”番茄、北京名菜烧茄子的最佳食材七叶茄……多年前,曾有一批土生土长的北京“老口味”蔬菜,因其品质好、风味浓受到了市民的喜爱,但随着市场的丰富、种质退化和杂交品种的引进,“老口味”逐渐退出了北京市民的餐桌。

十多年前,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第一线的曹华发现,市场上真正缺少的不是批发市场的普通蔬菜,而是真正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儿时的味道”。他带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同事们,利用科技手段,恢复了北京“老口味”蔬菜的种植,并提升品质,让它们更适应市场需要,唤醒了“老北京们”舌尖上的记忆。

从2009年开始,曹华进行老北京传统口味品种的恢复种植工作,首先就需要进行种子的收集和技术储备工作。“以七叶茄、核桃纹白菜为例,多亏了卢沟桥种子站王振林老先生贡献出珍藏了三十多年的七种蔬菜老种子,经过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做实验、繁育种子,才把七叶茄恢复种植成功。”

经过几年摸索,推广站率先在四个品种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程。针对有机肥减少的变化,他们通过生物菌腐熟有机肥或直接将生物菌肥施到地里,再配以麻渣、豆饼,能有效减少随水冲施有机肥带来的细菌感染,显著提高了品质;针对病虫增多的变化,他们采取农业措施轮作倒茬,配以黑光灯、糖醋盆、防虫网等物理措施,再加上辣根素、除虫菊、引入“天敌”等生物措施集中防控。

曹华介绍,本市老口味蔬菜品种的挖掘和恢复至今已有14年。最早“复活”的是花叶心里美萝卜,这种萝卜皮薄、肉脆、多汁,果肉红艳,据测定其维生素C、核黄素、铁等含量比梨还高,故有“萝卜赛梨”之称,曾为清廷贡品。此后,在2010年至2011年,本市先后恢复了大核桃纹白菜和小核桃纹白菜。这两种菜叶像核桃皮一样布满褶皱,叶嫩帮少,味道清甜,纤维少,易煮食,耐寒耐储藏,但此前因产量较低,导致被新推广的杂交白菜占据市场。

年逾古稀的曹华(右一)仍然经常在农业一线指导种植

据了解,自2012年至2015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每年一至两个品种的频率相继恢复老口味蔬菜品种。十多年来,全市各区已加大了对老口味蔬菜的恢复,在顺义食为先生态园、通州金福艺农番茄园、北京京朝花园农业发展中心等60多个示范点开展种植示范工作,恢复种植花叶心里美萝卜、核桃纹白菜、北京刺瓜、北京秋瓜、苹果青番茄、鞭杆红胡萝卜等10种名优蔬菜品种,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亩左右。供应首都市民100万公斤老北京口味的蔬菜产品,种植效益也比普通蔬菜高2-5倍。其中花叶心里美萝卜和核桃纹白菜的种植面积最大,都达到了150亩以上。

北京部分特色蔬菜一览表

在生产过程中,曹华除了总结8项栽培关键技术,撰写完善了心里美萝卜、核桃纹白菜、苹果青番茄、北京刺瓜等10种作物的种植技术规范,还在产品整修和包装方面提出新的创意,体现出文化氛围。在各个生态园区,这些老口味蔬菜产品深受市民欢迎,除了吸引诸多市民来园采摘,也增加了社区配送的数量,其优质的品质和浓浓的风味让许多人尝到三十多年前的味道,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又提高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创新攻关迷你菜种植

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走进现在的菜市场,也许您会被一些迷你型的蔬菜吸引,比如说袖珍胡萝卜、手指玉米、迷你型白菜,曹华正是新型迷你白菜的研发者。

曹华想做迷你白菜的念头,源于2005年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一位著名心内科专家讲述了一个病例——一位老人抱着两棵10斤重的大白菜上楼,结果引发了心脏病。这个病例,让曹华深受触动,“多年以来,大白菜株型偏大,购买和搬运的时候都不方便。如果把大白菜重量降低了,老人搬运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力了。”

让曹华下定决心投入小棵白菜品种研究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触动,还来自于他多年的观察——从生产环节来说,大白菜生长期偏长,每年立秋前后播种,正是高温多雨季节,不仅不利于施肥和播种,还容易感染病毒、霜霉等病害;从市民需求环节来说,白菜棵太大了,一顿吃不完,剩下的不仅水分流失,营养也流失了。

从开始试验到第一批迷你白菜试种成功,曹华试验了几十次,其难点就在种植密度、种植时间和水肥管理上。以前,每亩普通大白菜的种植密度在2000多棵,迷你菜的种植密度如果太密了,植株开展度不够,长不好;太稀了,产量过低,单棵也易长大,重量没降下去,市民还是不方便。经过多次试验,曹华才摸索到了相对理想的密度,每亩迷你白菜的密度应该是7500棵左右,“按照这个密度种植,每棵白菜的重量控制在两斤上下,亩产量与普通白菜品种相近,而播种期却推迟半个多月。”

别小看这半个多月,迷你白菜可以在8月下旬播种。这个时间段恰恰到了处暑节气,避开了高温多雨的天气,整地施肥和播种都相对方便,更能避开高温季节病害的危害,减少农药施用,提高了白菜的质量。

试种成功后,曹华积极向种植户传授这种迷你白菜的种植技术,现在北京郊区及河北等地每年种植5000多亩。迷你白菜在地头的售价比普通大白菜高50%至80%,每亩能增收2000多元,还能吸引市民来地里采摘。

发展都市观光农业

一站式踏青观光采摘

口感番茄也是广受欢迎的鲜食蔬菜,但由于各种原因,前几年的番茄口味大不如前。“好吃的西红柿肯定要有籽、汁水足,咱们小时候吃西红柿,不都得拿手接着点,就怕汁溅到身上。可是这样的西红柿不好保存,经销商就愿意选那种汁水少、不怕压的品种,农户在种植的时候,慢慢也不授粉了,西红柿里的籽就越来越少。”

近年来,曹华指导许多园区种植成功的“苹果青”“京番308”等鲜食番茄,采用了调节适宜生长环境、施用生物有机肥、轮作倒茬和雄蜂授粉等措施,减少了病害感染和病毒危害,在保留老北京蔬菜原来风味的同时,提升了蔬菜品质。

虽然穿着、言语都很朴实,但曹华却一直走在农业的时尚潮头,他戏称自己的工作就是研究和推广“好看、好吃、好玩”的蔬菜。他所说的“好看”和“好玩”就是要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让郊区成为市民的“后花园”,市民休闲时来郊区踏青、赏景、观光、采摘,一站式感受新农业的创新变化。

应用场景

鲜切蔬果如何保鲜?“呼吸模型”解难题

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增强,习惯买鲜切沙拉菜的市民越来越多了。经常在超市生鲜区买沙拉菜的市民会发现,已经经过清洗、切制的蔬菜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新鲜度,口感爽脆——这可不是因为用了防腐剂,主要是应用了北京农学院陈湘宁教授的“气调包装保鲜技术”。

除了进入商超的鲜切沙拉菜,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近年来机关单位、学校食堂、大型企业及大型团餐公司逐渐用净菜、鲜切蔬菜代替毛菜。在一些大型国际活动和运动赛事上,鲜切果蔬也早已成为主要的果蔬供应方式。针对北京鲜切果蔬需求激增、但果蔬保鲜时间短的行业难题,陈湘宁研发出了适用于各类鲜切果蔬的专用包装材料,并建立了气调包装保鲜技术体系。“具体地说,我们要为每一种蔬菜建立呼吸速率模型,然后根据模型选择最适合这种蔬菜的包装材料,确定其透二氧化碳率、透氧气率、透水蒸气率,再综合考虑包装时的气调比例、容积比等参数,建立鲜切菜的保鲜体系。最终目的是让蔬菜吃到消费者嘴里的时候更新鲜、营养品质更好。”陈湘宁介绍说。

建立的技术体系可以延长鲜切果蔬产品保鲜期2-9天,其中鲜切生菜保鲜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保鲜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家知名餐饮集团的鲜切蔬菜生产商,示范应用于首农集团北京市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实现鲜切果蔬损耗率降低15%至20%,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还大大减少了城市垃圾和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鲜切蔬菜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陈湘宁还负责制定了首个鲜切蔬菜的生产许可细则,在她的指导下,首农集团北京市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北京百卡弗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获得了鲜切果蔬生产许可,实现鲜切蔬菜产品安全生产,使该类产品得以在北京各大超市和便利店售卖,丰富了首都市民菜篮子。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委员会专家,陈湘宁还参与了北京市多项冬奥会科研保障项目,开展了蔬菜加工企业环境致病菌的监测与控制研究,为鲜切蔬菜风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把技术成果送到了冬奥食品安全保障的第一线。

数字技术融合农业 5G覆盖智慧农场

“你好,小智。”在北京食为先共享农庄的温室内,工作人员一句问候,唤醒了智能环境控制器,屏幕便进入操作界面,温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目了然。高约1.5米的智慧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室内各项环境数据,并通过5G回传至中控管理平台。

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在温室里,农庄生产经理彭红凤在手机上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展示一系列操作过程。作为北京市首批5G全覆盖的“智慧农场”,这里应用太阳能可移动式传感器及各类农业智慧控制单元,通过远程智能控制平台和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卷被、卷帘、增降温、除湿等设备远程自动化管理。工作人员通过中控管理平台或手机智能控制温室环境,全部数据信号传输均通过5G网络回传,实现信息技术对农场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支撑。

北京食为先共享农庄成为数字赋能的休闲农业示范园

“温室采用的物联网系统可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并动态调整卷被、卷膜、高压微雾、静电除雾、补光灯等部件,使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始终保持在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状态。”彭红凤说,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加持下,整个生产过程,犹如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人工劳动力投入减少了,产量和品质却双双提升,以温室内种植的小番茄为例,一年亩产可达1.5万斤,是传统种植方式的2至3倍,同时废果率降低至5%。装上“智慧大脑”的食为先共享农庄,开启农业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新模式,推动蔬果种植实现从“经验种植”到“智能种植”的跨越。

作为顺义区数字农业的亮点项目,食为先共享农庄主要种植有机草莓、水果番茄、水果黄瓜、贝贝南瓜、韭菜、生菜、鲜食玉米、红薯等100多个精品果蔬品种。这里不仅是数字赋能农业的样板间,也是现代农业科普最生动的课堂,通过打造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探索“农业+研学”“农旅+文化”新业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彭小菲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业设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