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陈志鸿)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高度依赖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面临着气象灾害等多重风险。
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跳出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农业圈子,跨上综合性商品经济的大农业的新台阶。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不仅要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向更广泛的自然资源要食物,更要向现代装备与创新科技要食物。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累计建设设施农业240多万亩,有效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为丰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装备——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初夏时节,福安市7万多亩葡萄相继迎来挂果期,果农正在设施大棚里忙着疏果管理。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对水果爱好者来说,福安出产的巨峰葡萄是不可错过的时鲜。但其实,葡萄喜阳光、忌雨水。高温高湿的南方地区,曾被认为不适宜葡萄种植。福建人打破了这一藩篱。
赛岐镇象环村,地处福安市南部内海湾赛江之畔,村里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适合栽培的农作物少,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从北方引种多个葡萄品种,在不断试错中,终于让巨峰葡萄在这里安家落户。以象环村为原点,一座座葡萄架在福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那时候的葡萄种植看天吃饭,炎热多雨的气候导致病害多发。为破解难题,科技特派员首次提出避雨栽培技术。
“改露天种植为大棚设施栽培,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用药频率从每年20多次降低到三四次。”福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富民说,福安葡萄不仅“有房子住”,还住上了“智能套房”——配套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住得安稳、吃喝不愁。同时,当地还推行果实套袋、疏果控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让葡萄“有衣服穿、有计划生育、有营养套餐吃”。
正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让葡萄栽培突破了地域与自然条件限制。
看天吃饭,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气候与地形的制约,犹如自然划定了一块块生产禁区,让农民望而却步。一场猝不及防的倒春寒,一次突如其来的寒露风,都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践行大食物观,不仅要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向更广泛的山海资源要食物,更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升级现代农业装备,用新技术突破资源条件限制,用科技的确定性消解传统农业的不确定性。
眼下,正值早稻分蘖期。常言道,好苗一半秧。但秧苗天生脆弱,早稻育秧尤怕倒春寒,稍有不慎便可能烂种烂秧。不过,从福鼎市农垦粮食中心育秧工厂走出的秧苗,个个“身强体壮”。这是因为,它们住上了“高级公寓”,再也不用看老天“脸色”了。
所谓“高级公寓”,其实是一座10多层的立体循环苗床。在这里,一盘盘秧苗被整齐地码放在层架上,尊享贵宾待遇:有了恒温恒湿系统,无惧外界风雨;有了自动化水肥管理系统,随时随地吃上营养大餐;有了植物补光灯,即使在阴霾天气也能向阳而生;有了自动循环传动系统,每一株秧苗都能雨露均沾地接受水肥与光照滋养。
众所周知,鸭子无水不欢。传统蛋鸭养殖,多依赖水塘、溪流等水面散养。但是露天养殖局限性很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面源污染频发,容易滋生禽病并在鸭群内扩散。
设施农业,成功“赶鸭子上架”。在永泰县金蛋发展有限公司,上岸后的蛋鸭住上了“星级酒店”。2022年,该公司投建的“金蛋工程”一期项目投产。6栋智能鸭舍,成了30万羽蛋鸭的新家。在这里,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精准调控,供水、喂食、清粪、集蛋全程自动化,疫病感染风险显著降低。“乐不思蜀”的鸭子,不再留恋自然水域,在全新环境依然安心产蛋。一栋鸭舍只需配置1名管理人员,就能搞定5万羽蛋鸭的吃喝拉撒。
得益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目前,福建已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40多万亩,蔬菜生产设施化规模化优势明显,全年40%以上冬春蔬菜调供省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生猪、肉鸡蛋鸡、奶牛等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国前列。
新农资——
从依赖经验到科学精准
牛奶是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市场上,纯牛奶产品有常温与低温之分。后者经过低温巴氏保鲜工艺处理,能够最大程度保留牛乳中的天然活性营养成分,正逐渐成为消费新选择。不过,这些活性成分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
从奶牛场到餐桌,一杯低温鲜奶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位于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的鸿瑞生态农业循环园,是福建单体最大的奶牛养殖场,也是本土乳企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奶源基地之一,现有奶牛存栏数约4000头。每天早上7时,这些奶牛分批次走上一个巨大的转盘——可同时容纳80头奶牛的自动挤奶机。
“我们采用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鸿瑞生态农业循环园总经理项建明说,奶泵通过封闭管道与奶缸相连,借助冷水循环系统,带有母牛体温的鲜乳在管道中迅速冷却至2℃~6℃,而后进入同样温度条件的奶缸中储藏。2℃~6℃正是保存牛奶活性成分的最佳温度区间。
很快,这些鲜乳便通过冷链运输运往加工厂。从挤奶、储藏、多环节检测、生产、运输到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全流程精准控温。这得益于现代智慧农业装备护航。长富公司的每一辆冷链物流车,均配备实时定位系统,实时上传温度数据,最细微的温度变化也能第一时间预警与干预。
传统农业依赖经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打药,喂多少饲料,给多少养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运用中获得产量。但是,农事生产过程复杂多变,传统经验也有失灵的时候。
在数字时代,数据与农药、化肥、种子、农具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农资。传统经验无法告诉我们的,大数据可以精准掌握;传统农法无法实现的生产力,大数据可以深度拓展。践行大食物观,要求我们精耕庞大的数据资源,向数据要生产力。
得益于设施农业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数据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利用。
在六大茶类中,乌龙茶制作工艺最为复杂。传统高质量铁观音基本靠半机械化制作,做青、包揉等核心环节难以实现自动化。去年,首座“乌龙茶智能工厂”——福建乌龙茶智能加工创新中心落地安溪县虎邱镇,用大数据解决制茶痛点。
“我们将传统工艺与智能化控制有机结合,解决了连续做青和包揉两大‘卡脖子’问题,实现乌龙茶制作全程数字化自动化控制。”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志鹏说,这套系统精准采集制茶师操作力度、时间、次数等数据,系统经过深度学习后,便能尽可能还原大师工艺,精准把控鲜叶品质、做青发酵程度、气味、含水率等指标。
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走到一起,能够做到很多人工做不好,甚至做不到的事。
在一栋存栏5万羽的鸡舍里找到一只死鸡,难度可想而知。但排查死鸡,又是蛋鸡养殖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旦出现漏网之鱼,便可能诱发疫病,危及整个鸡群健康。在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蛋禽养殖机器人“木鸡郎”经过大数据洗礼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个半小时便能完成一栋鸡舍巡检,并精准定位死鸡,识别率达99%。
不仅如此,它还能“揪”病鸡、弱鸡、低产鸡、绝产鸡。这些鸡光吃粮不下蛋、下蛋少。及时淘汰后,能够节约不少饲料成本。按照当前光阳的养殖规模,平摊下来,每只鸡全周期可节省0.5公斤饲粮。养10万只鸡,每年就能省下20万元饲料钱。
新芯片——
从仰人鼻息到当家作主
有一种鸡,从出生到出栏,只要40天左右。它就是白羽肉鸡。很多人心存疑虑:长得这么快,是不是激素鸡?
其实完全可以放心。白羽肉鸡是育种专家科学选育的快大型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饲料转化效率高。在工厂化集约养殖条件下,它们的生长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我们常见的土鸡——黄羽肉鸡相比,二者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没有差别。如今,白羽肉鸡已成为国民餐桌上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福建是白羽肉鸡养殖大省,年出栏量7亿多羽。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全部依赖进口。2021年,本土企业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剑,自主选育出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通过审定,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此,白羽肉鸡产业逐渐步入“国产芯”当家作主的时代。目前,“圣泽901”已在全国数十家白羽肉鸡养殖企业推广应用。截至2023年底,“圣泽901”已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雏超过2500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同时,“圣泽901”也在不断迭代升级。“育种研究被视为公司业务的‘特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首席育种专家肖凡说,圣农每年投入超1亿元用于育种研发,持续优化“圣泽901”综合性能。去年优化升级“圣泽901”,商品代肉鸡的料肉比(饲养的畜禽增重1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降低了0.05。按照圣农当前的养殖规模,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饲料成本4亿元。
设施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硬装备。但光有好装备还不够,还需要配套优质“芯片”——好品种。
“我们持续推进设施农业种业创新,强化设施农业优质专用品种联合育种攻关。”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福建自主选育的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品种相继突破国外垄断,双孢蘑菇、绣球菌等新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0%以上。目前,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8%,居全国前列。
从仰人鼻息到当家作主,“国产芯”正成为大食物的原动力。
要说火锅、烧烤、麻辣烫菜单中的“钉子户”,白嫩嫩的金针菇绝对算一个。但其实,野生金针菇多为黄色。我国是最早驯化和人工栽培金针菇的国家,早年农法栽培的也大多是黄色品种。得益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工厂化周年栽培金针菇成为可能。日本白色金针菇品种“T022”,产量高且稳定,管理粗放,商品性状好,尤其适合工厂化周年栽培,一度垄断国内金针菇市场。
为改变这一局面,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组织开展金针菇育种攻关。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万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出的“农万金”系列白色金针菇品种,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替代。
双孢蘑菇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过去,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所需品种大多从外国进口。近年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福蘑78”,不仅产量高、出菇层次好,抗病性和适应性强,还适合目前国内主流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管理方式。目前,该品种已在多个企业应用,实现部分国产替代,有望成为新的主栽品种。